一、引言:為何學習英國學術寫作風格如此重要
學術寫作就像學術界的語言密碼,而英國學術寫作風格,就是這套密碼中最被廣泛接受的一種。你可能以為只要語法正確、邏輯通順就夠了,但事實上,掌握英式寫作風格就像掌握了一把通往高分的大門鑰匙。它不僅是一種寫作技巧,更是學術語境中的通行證。從劍橋、牛津到倫敦政經,這種風格就是他們評分、審稿、出版時默認的標準。
英國學術寫作講究精準、客觀與結構清晰,這直接影響到論文的得分、教授的評價,甚至未來的引用次數。簡單來說,誰能寫出「像樣」的論文,誰就在學術競技場上搶得先機。
但別以為英式寫作就只是優雅用詞那麼簡單。和美式寫作相比,它更講究邏輯嚴謹與語氣客觀,詞彙選擇也更正式。這篇文章將深入解析英式寫作的全貌,幫你從「語感小白」進階為「論文老司機」。
👉 想要直接了解高分論文的標準格式與撰寫技巧?可以參考這篇:高分英式論文格式技巧全指南,一步步幫你拆解論文框架。
二、英國學術寫作風格的核心特點
2.1 正式與客觀的語氣(Formal and Objective Tone)
在英國學術寫作中,「我認為」、「你可以看到」這類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詞彙幾乎是禁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去個人化的敘述方式,像是:「It can be argued that…」或「The evidence suggests…」。這不只是文風的要求,而是一種學術信任感的建構——當論文越少個人色彩,讀者就越能專注在你的邏輯與資料上。
2.2 邏輯清晰的論證結構(Logical Argumentation)
英式論文像是辯論賽場上的選手,每個段落都要有清晰立場(point),配上實證(evidence)、解釋(explanation),再來個收尾連結(link)。這種結構不僅能讓你的論述更具說服力,也方便教授們「精準打分」。像這樣的論述方式,你可以在這篇高分論文結構分析指南中找到實例拆解,非常實用。
2.3 精準用詞與語法規範(Precise Language and Grammar)
別讓你的論文敗在「大概」、「可能」、「很多」這些模糊字眼上。英國教授偏好精準詞彙,像是將「a lot of」換成「a considerable number of」,或者將「think」改成「argue」。文法方面,主動與被動語態的切換、單複數一致性、時態穩定性,全都是雷點,務必要避開。
2.4 重視文獻回顧與引文(Critical Use of Sources)
在英式寫作中,「你說的」不如「別人說的」,而「你怎麼評價別人說的」才是重點。引用不只是填資料,而是展現你能整合、批判、比較資訊的能力。舉個例子,不只是「Smith (2020) said…」,而是「While Smith (2020) argues that X, this view is contested by…」。這才是學術對話的樣子。
三、英國論文的標準結構解析
3.1 導言(Introduction)撰寫要點
英國論文的導言不是簡單的開場白,而是一個完整的「研究導航」。它通常包含四個核心要素:
- 研究背景:為什麼這個主題重要?有什麼社會、理論或實務上的價值?
- 研究目的或問題:你想解答什麼?你的研究聚焦在哪個面向?
- 研究範圍與限制:交代你涵蓋哪些資料、理論與時間範圍。
- 章節安排說明:簡單預告文章接下來的結構,讓讀者有心理準備。
一個好的導言,能讓教授在還沒進入正文之前,就對你的論文產生期待。
3.2 主體段落(Body Paragraphs)的組織技巧
主體段落才是論文的「戰場」,每段都該像一場獨立的戰役,清楚、精準、有戰術。建議使用「PEEL」結構寫作:
- Point:段落主旨,簡潔地表明你的觀點或論點。
- Evidence:用理論、文獻、數據來支撐你的觀點。
- Explanation:解釋證據與觀點之間的關聯,展現你的分析能力。
- Link:連接下一段內容,保持文章流暢性與邏輯性。
這種方式不但讓文章有層次感,也讓評分老師能快速抓到重點。
3.3 結論(Conclusion)的撰寫原則
很多人寫結論就像在「抄回前言」,但英式寫作不吃這一套。結論應該:
- 回應研究問題:你找到答案了嗎?
- 總結核心發現:不是細節堆砌,而是高度概括。
- 強調貢獻:你的研究有什麼學術、實務或政策上的啟發?
- 提出未來研究建議:有哪些限制?還能延伸哪些問題?
記住,結論不是「結束」,而是「下一階段的開端」。
3.4 參考文獻與附錄
參考文獻格式常被低估,但在英國大學,這一塊沒搞好直接扣分。最常見的格式包括:
- Harvard:常見於社會科學與商業領域。
- MHRA:常用於文學與人文學科,特別強調腳註。
- Oxford:強調註腳與書目格式。
附錄則用來呈現不適合放入正文的材料,例如問卷樣本、數據表、圖表分析等。務必標記清楚,並在正文中適當引導讀者參考。
如果你想要更深入地理解英式論文格式與每個部分該怎麼安排,這篇指南提供了超完整的架構範例與實作技巧,非常值得收藏。
四、英國學術寫作常見錯誤與修正方法
4.1 主觀語氣與模糊敘述
「I think」、「I believe」這些表述雖然日常,但在學術寫作裡就是不專業的代名詞。因為這種語氣太主觀,會削弱你的論點可信度。英式寫作強調的是客觀、中立的分析。
舉例來說,把 “I believe climate change is caused by human activity.” 改成 “Evidence suggests that climate change is largely driven by human activity.”
這樣的寫法,不但更符合英式寫作風格,還帶有分析性與權威感。
4.2 結構混亂與邏輯跳躍
很多學生寫論文寫到後面自己都不知道在講什麼,因為缺乏段落結構與過渡語的支撐。建議每段開頭就明確表達主旨,使用清楚的過渡語來維持段落間的流暢性,例如:
- 表示對比:However, On the other hand
- 補充說明:Moreover, In addition
- 總結前段:Therefore, As a result
這些詞就像是邏輯的黏著劑,讓讀者從頭到尾不會迷路。
4.3 拼字錯誤與標點誤用(特別是英式拼字)
在英國交論文,用美式拼字就像穿錯制服去參加正式晚宴。別讓 “organize” 出現在你的論文裡,改用 “organise”;“analyze” 要變成 “analyse”。此外,英式英文在標點上也有小差異,例如引號多用單引號 ‘ ’ 而非美式的雙引號 “ ”。這些看似瑣碎,但在英式學術界就是一種「專業度檢查」。
4.4 引用與抄襲界線模糊
很多學生不是故意抄襲,而是根本搞不清楚什麼該引、什麼該自己寫。關鍵在於:引用時要標明出處,整合時要用你自己的話重構原意。
舉個例子,如果你直接複製一段原文,即使放在引號裡,也要寫清楚來源(例如:Smith, 2020, p. 45)。而如果是你改寫的內容,就該寫得像這樣:“Smith (2020) suggests that…”
避免這些錯誤不只為了拿高分,更是學術誠信的基本底線。
五、提升學術英文表達力的實用技巧
學術英文寫作,不只是文法對、拼字正,就能交出一篇讓教授眼睛發亮的論文。真正的進步來自日積月累的輸入、模仿、練習和修正。如果你總覺得「怎麼我寫出來的句子就是沒有英國味」,那下面這些實用技巧,就是為你量身打造的進階工具包。
5.1 善用語料庫與學術寫作資源
寫作沒有靈感?那就借用那些已經被高分論文認可過的語料。
英國最受推崇的語料庫之一是 BAWE (British Academic Written English Corpus),收錄了大量來自英國大學生的真實論文文本。從這些語料中,你可以學到「地道」的語句結構與學術用詞習慣。
另一個神級資源是 Academic Phrasebank,它不只是句型範本庫,更像是你的寫作保母。無論是引出論點、對比觀點,還是下結論,它都提供現成的模版讓你套用,幫助你快速建立學術語感。
5.2 模仿與分析高分論文
模仿不是抄襲,而是學習「背後的邏輯與語氣」。找幾篇來自英國頂尖大學的優秀論文,試著分析它們如何鋪陳論點、如何過渡段落、如何安排引用位置。
問自己:這段怎麼開場?用了哪些詞彙讓語氣變得專業?這些句型我能不能套用在自己的寫作裡?分析得越細,你進步得越快。
5.3 建立學術字彙庫與常用句型
學術寫作有它專屬的語言系統,不是你日常口語用得上的那一套。以下這些類型的詞句你可以開始慢慢累積:
- 轉折語:However, On the contrary, Despite this
- 因果關係:As a result, This led to, Therefore
- 比較語:In contrast to, Similarly, Whereas
還有一些高頻動詞如 demonstrate, illustrate, highlight, suggest,這些都是教授們在論文中常見也最喜歡的。
5.4 多輪修改與同行回饋
沒有人第一次寫就能完美。真正讓論文變強的,是一次次的修改與他人視角的建議。修改時可以從宏觀到微觀進行,先調整段落結構與論點流動,再細修語句、文法與標點。
另外,建立一個「寫作夥伴圈」也超關鍵。加入學術寫作小組、找語言交換夥伴,或是請朋友幫你看文,都是快速抓盲點的好方法。
六、英國大學教授對論文的評分重點
當你交出論文後,心裡想的可能是:「我寫了這麼久,教授到底會怎麼打分?」這絕對不是靠運氣或感覺決定的——英國大學教授在評分時,有一套極其理性、標準化的機制。搞懂他們在意什麼,你才能有策略地寫,穩穩踩中高分區間。
6.1 評分準則解析
英國大學的評分表(Marking Criteria)通常細分為幾個核心指標,包括:
- 分析與批判深度:是否能深入解讀文獻、理論,提出原創見解,而非簡單堆砌資訊。
- 邏輯結構與組織:文章是否有清晰架構?段落之間過渡自然嗎?
- 語言與文法準確性:拼字、文法、語氣是否符合學術英文標準?
- 引用與參考文獻完整度:資料來源是否清楚標明?格式有沒有一致?
想了解怎麼寫才能精準對應這些評分項目?這篇高分格式指南 提供範例與格式建議,特別適合想衝刺高分的你。
6.2 教授對「批判性思維」的期待
英國教授最愛的三個字:Critical Thinking。但很多學生誤以為「批判」就是唱反調,其實它的本質是:你有沒有深入評估各種觀點、分析其中的優缺點,並提出有邏輯的回應。
舉個例子,如果你在討論氣候政策,不是只說「這政策有效」,而是要比較不同研究的觀點,指出可能的漏洞,然後提出你的整合觀點。
在實作中,你可以使用這類語句切入批判分析:
- While Smith (2019) provides compelling evidence, it lacks consideration of…
- This assumption, however, may be challenged by recent findings…
這不只是加分,而是進入 1st class 論文的必要條件。
6.3 字數限制與格式規範
英國論文的格式要求比你想像中更嚴格,這不是形式主義,而是對學術專業度的檢驗。
常見的基本要求包括:
- 字數限制:通常明確要求範圍,不能多也不能少太多,避免 padding 或空話。
- 字體與間距:例如 Times New Roman, 字體大小 12pt,雙倍行距。
- 引用格式一致性:無論你用 Harvard、Oxford 還是 MHRA,只要選了一種,就必須全篇統一。
格式不符可能直接讓教授扣分,甚至被要求重交。別小看這些「外觀問題」,它們其實是你專業態度的體現。
七、結語:將英式寫作技巧融入日常練習
學術寫作不是靠臨時抱佛腳,而是靠日常輸入與輸出持續疊加出來的實力。就像健身一樣,你不可能一次鍛鍊就變壯,但如果每天動一點,幾週後的你肯定會明顯不同。英式學術寫作技巧也是如此——它值得你慢慢累積,持續內化,最終變成你自然表達的一部分。
7.1 從日常輸入中培養語感
語感這東西,講白了就是「你腦子裡已經內建了好的句子模板」。要做到這一點,每天讀點正宗的英國英文內容非常關鍵。推薦你追蹤像 The Guardian, BBC News, The Economist 等英國報刊,也可以選擇一些開放資源的學術文章平台,例如 Open University 或 JSTOR Daily。這些內容不只提升詞彙,更讓你熟悉地道的句型與語氣。
7.2 設定明確學習目標與進度
別讓寫作練習變成「想練但永遠找不到時間」。給自己一個可執行的計劃,例如:
- 每週練習一種學術句型(如比較、總結、引用)
- 每兩週模仿一篇英式論文的段落寫法
- 每月完成一篇小論文,投稿至同儕或學術寫作社群
把學術寫作當成語言技能來訓練,而不是期末才硬上,你會發現它其實沒那麼遙不可及。
7.3 結合個人研究主題進行應用練習
學術寫作最終還是要為「內容」服務。如果你正在寫某個主題的論文、計畫書或報告,那何不直接把英式寫作技巧應用上去?
舉例來說,你可以把前面提到的「PEEL 結構」運用到你的研究背景說明段,或把 Academic Phrasebank 裡的句子套用在你正在撰寫的文獻回顧中。這種「邊用邊學」的方式,不僅效率高,也能幫助你真正內化語言與邏輯表達能力。
最後,如果你想更系統性地整理出屬於自己的寫作框架,強烈推薦再回頭閱讀這篇:高分英式論文格式技巧全指南,讓每一次練習都更有方向。掌握英式學術寫作,從今天開始不是壓力,而是你成為更強學術寫作者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