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麼看不懂老師評語?

語言問題還是文化隔閡?

你是否曾經收到過教授的評語,例如「Needs more clarity」或「Engage more critically」,卻感到困惑,不知道該從何改進?這些評語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深層的學術期待。對於非英語母語的學生來說,這種困惑尤為明顯。研究指出,非英語母語學生在理解教授反饋時,常因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而感到困難 。

在英語學術環境中,教授的評語往往含蓄而間接。例如,「Needs more clarity」可能意味著你的論文結構混亂,論點不清;而「Engage more critically」則可能表示你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維。這些評語背後,實際上反映了英美學術寫作對於邏輯性、連貫性和原創性的高度重視。

英美學術寫作的潛規則

英美學術寫作強調「critical thinking」、「coherence」和「original insight」。這些概念不僅是寫作技巧,更是評分的核心標準。例如,英國的評分框架中,對於優秀的論文要求有清晰的論點、嚴謹的邏輯結構和深入的批判性分析 。

然而,這些標準對於來自不同教育背景的學生來說,可能並不直觀。研究顯示,非英語母語學生在適應英美學術寫作風格時,常常面臨挑戰,尤其是在理解和應用批判性思維方面 。

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些學術標準,建議參考專業的寫作指南。例如,Essay Capital 提供的英國論文格式指南詳細介紹了英國學術寫作的格式要求和常見問題,對於提升寫作水平具有實用價值。

理解老師評語的真正含義,是提升學術寫作能力的第一步。掌握英美學術寫作的潛規則,能夠幫助你更有效地回應反饋,進而提升論文質量和成績。

二、老師常見評語大拆解:每句背後其實有潛台詞

“Needs more clarity” = 結構混亂邏輯不清

當教授在評語中寫下「Needs more clarity」,這不僅僅是對語言表達的批評,更深層地指出了論文在結構和邏輯上的問題。這可能意味著你的論點不夠明確,段落之間缺乏連貫性,或者整體架構讓讀者難以把握主旨。想像一下,讀者在閱讀你的論文時,如同在迷霧中行走,無法找到前進的方向。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建議在撰寫前先制定清晰的大綱,確保每個段落都有明確的主題句,並且段落之間有順暢的過渡。此外,使用如PEEL(Point, Evidence, Explanation, Link)等結構化寫作技巧,可以幫助提升論文的清晰度和邏輯性。

“Engage more critically” = 只是描述沒分析

「Engage more critically」這句評語常見於學生僅僅描述資料,卻缺乏深入分析的情況。在學術寫作中,批判性思維不僅是對資料的簡單評論,而是需要對資料進行深入的評估和分析。這意味著你需要提出自己的觀點,評估不同觀點的有效性,並且在論文中展示你的分析過程。例如,在引用某位學者的觀點後,應該進一步探討該觀點的適用性、局限性,甚至提出可能的反駁。這種深入的分析能夠展示你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從而提升論文的學術價值。

“Limited engagement with sources” = 引用有寫,但用得不對

當教授指出「Limited engagement with sources」,這通常表示你雖然引用了資料,但未能有效地整合這些資料來支持你的論點。在學術寫作中,引用資料的目的不僅是展示你閱讀了相關文獻,更重要的是如何將這些資料與你的論點相結合。例如,僅僅列出某位學者的觀點,而不進一步分析其與你論點的關聯性,會讓讀者感到資料的引用是孤立的。因此,建議在引用資料時,明確指出其與你論點的關聯,並進行深入的分析和討論。

“Your argument is not well developed” = 架構薄弱,像流水帳

「Your argument is not well developed」這句評語指出你的論文缺乏深入的論證,可能只是簡單地陳述了一些觀點,卻未能展開詳細的分析。這種情況下,論文可能給人一種流水帳的感覺,缺乏深度和說服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建議在提出觀點後,進一步展開詳細的論證,包括提供具體的例子、數據支持,以及對反對意見的回應。這樣的深入分析能夠使你的論點更加有力,提升論文的整體質量。

三、高分論文背後的‘潛規則’

踩中學術寫作的“顯性”與“隱性”標準

拿到高分論文,其實並不全靠技巧,更像是一場打怪升級的遊戲。規則分兩種:明面上的顯性標準,例如APA格式正確、文獻引用清楚、字數達標;這些就像遊戲中的基本裝備,你得先穿上才有資格上場。但真能打贏怪、拿高分的,是那些隱藏的規則——這些才是考官真正關注的「破關密碼」。

什麼是潛規則?舉例來說,如果你的文章結構合理、段落之間邏輯銜接流暢、語氣學術又不疏離,那老師可能一句話都不會點出這些好處,但分數自然就高了。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學生明明寫得「沒錯」,卻總是卡在B區。事實上,你要的不只是「不錯」,而是「有感覺的對」。

從範例看評分:B vs A等級差在哪?

讓我們來看一個經典差距範例。兩篇探討同一主題的論文:一篇B等級,另一篇A等級。B論文的特點是資訊正確、引用也有,但語句平鋪直敘、段落缺乏層次,像是在交代功課。而A論文除了內容準確外,每段開頭都有引導句,思路清晰,還能針對不同觀點提出反駁,顯示出對議題的深刻理解與分析能力。

這樣的差距,就如同兩位廚師都用相同食材,一位煮出營養便當,另一位做出一道精緻法餐——都是能吃,但後者會讓人願意付更高價,也更讓評審心動。

如何寫出“聲音明確”的論點?

什麼叫「聲音明確」?簡單來說,就是讓人一眼就知道這篇文章有個「人在說話」,而不是資料自己在跑馬燈。想寫出自己的學術聲音,可以從三個策略下手:

  1. 主題句明確有力:每段開頭別再「It can be seen that…」或「Some people believe…」開場。要用「This essay argues…」或「A key concern is that…」這類句型,讓人知道你有立場。
  2. 語氣堅定但不武斷:不需要誇張斷言「This proves…」,可以使用「This suggests…」或「This indicates…」保有分析的彈性,又不失自信。
  3. 避免過度模糊與空話:少用「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這類贅語,多提供具體分析與例證。

四、三大類學生常見錯誤對應修正策略

在許多留學生論文裡,常見的問題不在於不夠努力,而是「用錯了力」。以下這三種典型錯誤類型,不僅阻礙你突破B區,更可能讓整體內容看起來雖長卻無力。問題不在寫太少,而是寫得不對位。

類型一:‘資訊堆疊型’——沒有主線思路

這種論文最常見的樣貌就是:「資料很多、邏輯很少。」學生們把查到的數據、學者說法通通往裡塞,段落像百科全書一樣密集,卻讓人看不出主張。這不是論證,是資訊的拼貼畫。修正方式?很簡單,但需要刻意練習——搭建「論點-論據」框架,每一段都要先有一個明確的觀點,然後再用資料支持它。資料不是主角,你的觀點才是。

類型二:‘口語直譯型’——中式英文硬翻

這種問題的特徵很明顯:句子結構像中文的鏡像翻譯,語法錯誤頻繁,讀起來卡卡的。比如「People who live in countryside are more happier」這種句子,看似有道理,其實錯了兩次。這會讓你的文章失去專業感,像是在寫語言練習,而非正式論文。修正方式?使用 Academic Phrasebank 等資源,學習道地的學術句型,不只讓句子更專業,也能讓整體語氣升級。

類型三:‘過度安全型’——不敢立場鮮明

這類學生通常太想「左右逢源」,結果整篇文章處處保守,句句留餘地,導致論點模糊不清。例如「This might suggest that it could be important in some ways」這樣的句子,讀者很難知道你真正想表達什麼。正確做法是學會有技巧地使用hedging(婉轉語氣),同時在必要時堅定立場、明確陳述觀點,這樣才有「聲音明確」的學術表現。

其實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錯在哪。一旦你能辨認自己寫作中的「類型病」,就等於踏出了升級論文品質的第一步。

五、破解高分密碼:5個不可忽視的寫作細節

就像烹飪一樣,寫作不只是把食材(內容)備齊,更要炒得有味、有層次。一篇論文能否從B升到A,有時就差在幾個容易被忽略的「技術細節」。這些看似小,實則是評分的關鍵節點。

段落開頭的主題句一定要“有方向”

段落不是筆記整理,而是邏輯推進的節點。別再用「There are many reasons…」這種開場白了,它像GPS只顯示你“在地球上”,卻不告訴你方向。你應該寫「One significant factor influencing urban migration is…」,這類句子一開口就帶風向,讓讀者知道你要講什麼、為什麼講。

句型層次要豐富,但不過度堆疊

使用 compound(並列)與 complex(複合)句型能提升句子質感,但不是句句都得拐三個彎。太多修飾與子句反而讓重點模糊。試著掌握「一句一主張、一句一重點」,讓句型為論點服務,而不是炫技。

過渡語的邏輯與節奏

論文的「節奏感」來自於段落與句子的銜接,這時過渡語就是你的節拍器。別老用 “however” 和 “in conclusion” 撐全場。試試用 “nevertheless”, “furthermore”, “notably”, “on the contrary” 等高階連接詞,讓讀者感受到邏輯流動而不是語句拼湊。

論據引用不能只是“有寫到”,而是要“用得巧”

資料不是用來證明你有讀書,而是要精準支持你的觀點。引文不能像掉進來的磚頭,而應是建築結構的一塊磐石。舉例:別單寫 “Smith (2020) said…”,改為 “Smith’s analysis (2020) reinforces the argument that…”,這樣引用才有融合感。

結尾段不能只是總結,要“再下一城”

很多學生的結尾像關機前的一聲「再見」,平淡無奇。其實,好的結尾應該是反問、延伸、或呼應開頭,讓讀者在腦海中“卡關”幾秒。例如:「若無法重新定義教育公平,那麼所謂的‘普及’只會淪為統計數字。」這種結尾會讓老師停頓一下——這就是高分的節奏。

結語:不是看不懂評語,是還沒看懂「高分」的語言

回顧全文,從剖析老師評語背後的潛台詞,到拆解學術寫作的顯性與隱性規則,再到各種常見錯誤的修正法則與寫作細節,其實我們一路都在回答一個問題:你寫的東西,真的讓老師看見了你的思考力嗎?

很多學生誤以為寫作只要格式對、引用齊,就萬無一失。卻忽略了——學術寫作從來不是「填空遊戲」,而是一場「思維比稿」。真正的高分,不是靠填滿字數堆出來的,而是靠你在句子裡說話的方式、在段落中鋪陳的思考、在結尾處釋出的深度,一點一滴積出來的。

你得寫出讓人「看得懂你在想什麼」的文字,而不是只寫「你知道了什麼」。那是從輸出資訊,走向展現價值的轉變。

所以,別再誤會老師「太挑剔」,也別怕評語「太難解」——那些其實是寫作世界裡的藏寶圖。只要你願意看懂,就能踩中那個讓人點頭的高分點。

🔑 不是寫更多,而是寫得更準;不是堆知識,而是秀思考。真正高分的論文,永遠在邏輯與語氣之間,悄悄說服評分者。

📣 若你身邊也有正在為學術寫作苦惱的留學生朋友,分享這篇文章給他們,讓我們一起破解學術高牆,寫出有價值、有聲音的論文。轉發,就是共鳴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