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教學結構走向多樣綜合的過程中,存在兩個基本關係,即人與模式的關係、模式與模式的關係。在這兩個關係上,曾經出現過各種失誤。處理好這兩個關係,對於建立合理的教學結構、對於全面實現教學目的有重要意義。

教師和教學模式的關係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的矛盾關係。古代社會的教學,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和工作制度,主要憑教師個人的經驗、習慣和意志行事。現代教學克服了古代社會教學的隨意性,建立了穩定的教學摸式和共同的工作制度。教學模式把教學工作規範化了,對教學的程序、方法等部做了基本規定。這樣,教學就不能再由教師隨意地操作,而耍按照那些共同的程序、方法去工作。換言之,教師要運用教學模式來教學,要遵循教學模式中所體現的教學要家的穩定聯繫,從而,教學便具有了客觀必然性。這是教學工作的進步:教學由無序進入有序、由無法進入有法。但後​​來,又走上了另一極端,把教學模式絕對化了。教學的一切事項,都嚴格地規定下來並要求統一遵守,上自課程、目的,下至每堂課的程序和方法,都沒有靈活變通的可能。這便把教學模式有利於教學有序;有法的優點推向了反面,:教學變得機械、僵化了。這種絕對化和古代的隨意性正相反,只強調教學的客觀性,完全不講教師的能動性、主觀性。把教學模式絕對化,在歷史上、在現實中都存在過。我國以前學前蘇聯,採用班級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不論什麼課都是五個環節,犯有機械主義、絕對化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