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爭論是馬克思與蒲魯東主義考的爭論。蒲魯東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在社會問題上根本分歧反映在教育上的一個原則問題,就是要不要人的全面發展,以及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全面發展。蒲魯東主張實96多方面的手藝人的教育。他建議工人不要只做別針的十二部分中的一部分,而要順次地做完它的所有的十二部分。據說,這樣的工人就可以得到做別針的從頭到尾的全部知識。蒲魯東的擁護者、第一國際的成員法國教師保爾·羅賓實驗過所謂的多種工藝教育的理想。在巴黎設立了學校,教給兒童20種手工工藝。馬克思認為,進一步和退一步都構成一種綜合運動,歷史發展就是這樣,誰也不會表示異議,問題是哪一種綜合。不同的綜合基礎不同,建立在現代生產上的綜合與建立在手工勞動基礎上的綜合,反映著不同的歷史動向,前者是革命的,是歷史的必然,後者是倒退的,是唯心的.是違背歷史發展規律的。大家知道,現代生產的基礎是科學,手工勞動的技術基礎是手藝。手工勞動不需要知識與科學,當然也就不要綜合技術教育了。

馬克思的原則精神,反映在恩格斯在對待俄國的同一類的問題上。 1880年,俄國教師敏·卡·哥爾布諾娃向恩格斯請教:在俄國(手工生產佔優勢)的條件下,如何對待技術教育的問題。思格斯在回信中的意思是:第一,俄國和美國不同,手工生產在俄國是需要的。第二,但是對兒童要進行普通技術教育的訓練,使他們能夠比較容易地轉到其它工業部門去。思格斯一方面捍衛了馬克思的原理的原則性,同時表現了他在原則基礎上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