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課程的內容,還是課程的編排形式,都應更豐富多彩。課程內容除了基本的科學知識、技能和社會規範外,還應根據時代需要和個人需要來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當代重大的社會問題、未來的發展趨勢等應適當地充實到課程中去,心理健康與自我保健、人際關係與社會適應、思維與創造方法等內容也應在課程中佔有一席之​​地。課程的編排形式要適應內容特點與教學要求加以多樣化,增強適應性。除了基本的分學科的系統的教材外,還應採用活動課程、綜合課程、鄉土課程、專題材料、隱蔽課程等靈活多樣的課程類型。課程在保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克服單一、僵化的弊病,實行“一綱多本”、“多綱多本”,以適應不同地域、不同社會發展水平和教育發展水平的要求。課程體系中不僅要開設必修課,而且要設立一定數量的選修課,以便適應不同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因材施教;不僅要重視顯性課程的作用,而且要加強隱性課程的建設,發揮校園文化的積極作用,豐富校園生活。教學內容的載體也要多樣化,不僅要用傳統的文字、書本來呈現,而且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來加工表現教學內容,採用音像教材、程序軟件、影視節目等形式來傳載教學內容。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