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門藝術”這個論斷先來自於歷史上有影響的學者的教育實際經驗和教育思想。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創造了因材施教、啟發誘導等教育藝術,使學生的學習達到了“欲罷不能”的境界。我國最早的教育專論《學記》在總結教育經驗的基礎上對教育藝術做過許多精辟的論述。例如:“善歌者位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藏,罕譬而響,可謂繼志也。”意思是教師的語言要簡略而透徹,精致而含蓄,善用譬喻使人頓然明白。這可以看做是對教育語言藝術的論述。《學記》對啟發誘導的藝術論述得更為精妙:“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恩。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意思是優秀教師總是善於啟發誘導學生:引導學生而不牽著他們走,嚴格要求學生而不施加壓力,開個端倪而不把道理和盤托出,這樣就能處理好教與學的矛盾關系,使學生不視學習為畏途,讓學生獨立思考。這是一種充滿辯証法的教育藝術。我國明代著名教育家王守仁把教育比做“時雨春風”,滋潤花木。他說:“今教童於,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訓蒙大意示教讀》)這種教育藝術使兒童達到興趣盎然、情意舒暢、自強不息的境界。我同近現代也有不少教育家(如陶行知、葉聖陶等)在自己的教育論著中論述過教育藝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