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學校教育側重對學生進行倫理道德等古典人文科學和治人之術的教育,目的是維護統治者的利益,培養管理者和社會秩序的維護者,其教育內容與生產勞動脫節。

在中國,奴隸社會教育的內容主要是“六藝”,其目的是使奴隸主的子弟掌握一套管理國家、組織生產和帶領奴隸打仗的本領。封建社會中“學而優則仕”的主張成為教育的主要目的,教育內容主要是讀“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作品,目的是通過參加科舉考試做官,成為國家管理者。

在西方,奴隸社會主要出現了斯巴達和雅典兩種教育體系。斯巴達是一個農業國家,教育內容側重體操和軍事訓練。雅典是一個商業比較發達的國家,教育內容側重哲學、藝術、商業教育。封建社會中,宗教成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出現了教會學校和騎士教育兩種教育類型。教會學校的教學內容是“三科”、“四學”,合稱“七藝”,其目的是把學生培養成對上帝虔誠、服從教權和政權、進行宗教活動的教士。騎士教育的內容為“騎士七技”,以及一些宗教觀點和武士品質的教育,其目的是要培養英勇善戰的騎士。

古代社會科學技術進步速度緩慢,生產活動中對高素質勞動者要求的數量不多。東、西方傳統文化中認為,有關生產勞動的知識、技能教育是低賤的教育,孔子就曾斥責想學“稼稿”的學生為“小人”。有關職業勞動的知識和技能教育。主要通過家庭教育和學徒制教育形式進行。在古籍文獻中也記載了少量教育事件。例如:墨子教授軍事和自然科學;魯班教授木工技術;黃道婆教授紡織技術等,但總體來說,這類教育不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