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們認真梳理一下中華民族的近現代教育史,就不難發現它走過的歷程與西方截然不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以儒家文化為正統的科舉制度被廢除了,可以說是砸碎了舊助教育體制,但個華民族的新的教育體制尚未建立起來。其時的學術界主張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文化教育觀念齊實際的操作寧卻不知不覺地發生了轉移。從理論上講是以“中學為體”,而實際上已暗中被“西學為用”所取代,原岡是“中學”其實並無體系,也從來沒有建立過什麼體系,於是“科學的方法”、“技術主義”、“工具主義”成了教育界的重中之重,於是中國的教育從一個極端跳到了另一個極端,從傳統的非科學化的人文教育跳入非人文化的科技教育。我們從20世紀初的個國大學的建立和大學制度的形成背景上便呵窺見這種極端化的軌跡。 20世紀初’戶國大學的建立,是在國家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等重重災難的背景下進行的,於是救亡圖存就成為了迫切的現實問題,中國的大學創辦之初,從政府到社會都對其抱著急功近利的態度。政府優先考慮發展,培養在船舶、鐵路、軍事等工程技術方面的專才。因此,大學首先創建這方面的學科,這說明一開始建高校,就具有強烈的國家功利豐義的背景。

“五四”新文化運動後,雖然確立了學術自由、思想獨立之類的西方教育價值體系。但是,20世紀30年代之後,白由、獨方的教育精神,又逐漸被國家主義所製約。繼後的抗日戰爭,救亡再次成為第一要務,政府從實用出發,加​​大了對教育的控制,採取限製文科、鼓勵發展實用學科的傾斜政策。當時,遭到了文科知識分子的強烈抵制,於是引發了. 20世紀40年代知識界的“文實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