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為社會生存、延續和發展的手段,作為物質再生產和人類自身再生產的手段,它存在於歷史的任何時期。從這種意義上講,它是一個永恆的範疇。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它將永存於社會生活之中。然而,教育又是一個歷史現象,因為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形式、方法等,又總是在變化著的。使一個時期的教育,本質上區別子另一個時期的教育,這種變化的根據何在,動力何在人們進行了​​不同的分析和說明,並對教育發展的歷史,進行了不同的分期。

關於教育的歷史分期有幾種不同的理論觀點。

以生產關係為根據和標誌的教育發展的歷史分期

生產關係是人類社會員基本和最原始的關係,它對其他社會

關係具有製約作用,對教育也有製約和定性作用。根據生產關係所確定的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和社會政治制度,將教育分為原始社會的教育,奴隸社會的教育,封建社會的教育,資本主義社會的教育,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這種劃分是教育史和教育學界傳統的歷史分期。

以生產力為根據和標誌的教育發展的歷史分期

這種主張是從生產力的角度看問題,認為人類社會可以劃為了兩大階段:使用手工工具為標誌的古代社會和使用機器生產為標誌的現代社會。相應地,也可以把教育劃分為古代教育和現代教育。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會的教育和古代階級社會的教育。現代教育包括資本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古代教育又可分為古代勞動者的教育和古代學校教育。古代學校教育可以歸結為統治術的教育或思想統治的教育。現代教育的本質和職能之一是它的生產性。這種劃分的意義在於從整體角度揭示了教育發展的動力和它的社會職能,突破了教育僅為生產關係制約的局限性。但這種劃分歷史時期跨度太大,顯示不出教育在發展過程中自身呈現出來的許多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