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的典型性,是指其典型化程度的高低。在文學作品中,典型形象固然有典型性,而且典型性高;而有的人物形象、場景、傷勢、氛圍,雖然末達到典型的高度,但卻也特徵鮮明,有相當程度的藝術概括意義,也就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有典型性的形象並不等於典型形象。至於某些普通藝術形象,則只有簡單的描寫,雖然是真實的、具體可感的,但卻不一定有典型性。例如魯迅的《阿Q正傳》,描寫了十來個人物。有的人物如小尼姑、老尼姑、鄒七嫂、趙白眼以及連姓名也沒有的未莊的“閒人”之類,僅僅出現在一面個場面裡,作為藝術有機整體的一部分而存在,並沒有寫出他們完全的面貌和性格。有的人物如趙太爺、假拌鬼子等則寫出了比較清楚的面貌和性格特點,並顯示了一定的概括意義,有相當的典型性。而主人公阿Q則不僅個性鮮明獨特,而且表現普遍的社會意義和歷史內容,是舉世公認的典型形象。一般來說,以描寫人物為主的文學作品,並不都具有典型形象,有如《阿Q正傳》這樣的三個層次的人物形象。通常的作品往往只具有普通形像或典型性的形象。只有在優秀作品中,才能以典型為中心,形成三個層次形象的有機統一,因此,文學形象的典型性的高低歷來是衡量作品思想和藝術價值的一條重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