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当时为何选择这样一种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一种常见的解释为在“教育资源较为缺乏的情况下,采取集中统一领导,实行国家包办的做法,有利于集中力量较快地培养出急需的人才,基本上适应了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后发展的情况表明结果与这种理由正好相反,1952年后的10余年里各地出现大量想上学而无上学机会的情况,教育供给严重短缺的现象不断加剧,不得不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在政府办学之外推行集体办学。实践表明,政府对教育的管控只会导致教育供给的进一步短缺,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放开民间多元主体办学才会有丰富的教育供给。政府行政机构的层级特征又会导致它所管控的教育资源出现优劣差别以及不均衡的等级分布,这种状况导致最近10余年竭力解决教育均衡问题也未能真正彻底解决。

集中的真正出发点也不在于快出人才,对比1950午前后的教育。反倒是没有集中之前山的人才更多更忧秀,清华、北大等众多学校的个案研究都能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当时集中包办主要在于教育的国家主义理念发挥作用。认为国家包办教育更有利于政府对教育的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