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源于欧洲,在1917年前后的新文化思潮中裹挟传入中国,恰巧中国经历了2000多年君主社会、普通读书人只晓得忠君,主体性受到直抵心灵深处的摧残。在这种土壤中植入国家主义最容易获得生根、发芽的各种条件。余家菊、李璜等人是这一思潮的认同和主要传播者。

有研究者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国家主义教育观的特征归结为三个:一是不彻底的文化民族主义,鼓吹中国传统文化的神圣性,但他们并不主张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点想以此作为与外来文化区别与对立的宣传语言和象征性符号,国家主义所提出的各种主张字面上似乎是进取的,但它并不主张革命,其着眼点不是宣传鼓动革命,而怀有“钳制思想的意图”。二是中方面强调国民对回家的职责与义务,很少强调国家对人民的责任,只强调国民对国家的绝对服从、而不是建立现代化的民主国家,实质上国家主义教育即专制主义教育的代名词。三是它明显针对个人主义、平民主义和世界主义.主张同性、国民性高于个性,其批评的方向指向独立人格的建立,认为现实中强调重视个性太过,忽视了国性、群性和社会性,有待矫枉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