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和實行以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為主的多樣化的課程製度分不開的。

過去多年.我國中小學的學科課程基本上都是只有一種標準,一種大綱和教材.也就是說,只有一種水平。這在義務教育階段是符合普及教育的基本要求的,但課程標準也必須適當。在高中階段,由於學生在學習上的分化和必然要發生的分流,一些學科課程,特別是一些分量較重、難度較大的課程,如果仍然只有一種水平,就不符合學生分化和分流的實際情況和要求了。一般說,一門學科總是有些學生學得很好或較好,一些學生處於中間狀態,一些學生學得較差或很差。這種差別,由於在高中階段課程內容的增多和加深,就會顯著擴大,以至達到難以共處於一個班級之中。另一方面,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也是多層次、多種多樣的,並不需要所有的學牛都學習同樣高深的語文、數學、物理、化學和外語,並達到同樣高的水平。針對這種情況,有些國家的學校將有些學科課程,如本國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等分為摹本水平、一般水平和較高水平這樣二種水平,還有些學校分為四種甚至五種水平,供基礎和要求不同的學生選學。採取“必選課與選修課相結合製”和“分科製”,實際上也是要將一些分量較重、難度較大的學科分為要求不同的幾種水平。例如,所有學生都必須學習的共同必修課為基本水平,與此同時則開設一些與這些必修課相對應的選修課,水平較高,供有條件和需要的學生選修。這也是實行“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製”所必需的。同樣,實行“分科製”,文科學生就要學習較高水平的文科課程和較低要求的理科課程,理科學生則與之相反。可見在高中階段要將一些學科課程分為幾種水平,至少要分為兩種水平是勢在必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