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認為:教育目的的提出和確定,不是某個教育家或什麼政治活動家主觀意志的表現,而是有著它的客觀性的。從歷史的總趨勢來看,教育目的是依存於一定的生產方式的,一個時代的教育目的,歸根到底是由一定社會的物質關係決定的。在階級社會中,教育目的,總是服從和服務於一定階級利益的要求。從教育目的的歷史演變來看,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級,由於有不同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Pb於經濟利益不同,因而也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而作為剝削階級的教育目的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方面通過教育培養統治階級所需要的統治人才和管理人才,以維護和鞏固其統治;另一方面通過教育向人民施行愚民教育,培養出既能為他們創造物質財富又忠順的國民。但統治者往往不公開承認他們教育目的的階級性,常常把一定歷史時期的教育目的說成是共同的人性的東西。把代表剝削階級利益的教育目的說成是代表全民族利益的東西,有的還以無目的論來掩蓋其真正的教育目的。總之,抹煞教育的階級性是他們的共同特點。

教育目的形形色色,我們如何評價各種不同的教育目的呢?評價有無客觀的標準呢?評價一種教育目的,不是看它所標榜的如何,而是看它是否符合社會的要求,只有那些符合讓會發展客觀要求的教育目的才具有進步性,才能在實踐中產生巨大的效果。否則,就是落後的或反動的。因而也必然被社會的發展所拋棄。歷史上任何不同主張的教育目的,不管能否見諸於實踐,這都可以從他所處的社會條件中得到說明。當然,並不是任何教育目的都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後,才使教育科學有了科學的方法論,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科學地揭示教育目的社會性,並根據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提出了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提出了培養社會主義一代新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