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针作为国家对于教育活动的政治性指令和政策性要求,是应该既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教育本质,又应该适合国情、能够对教育发展产生科学、合理的定向、定性作用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其价值取向既能够贯穿古今、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又能够通向未来、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引导教育在理性、文明、进步的制度和文化中活动和发展。综观我国在建国后50多年中的教育方针,可以说经历了三次比较明显或大的更替与变化,教育方针的内容也从1958年“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再到“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应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以及应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仔细分析我国建国后教育方针的演变和更替过程,可以发现其中有这样一些趋势或规律:一是教育方针基本上都是以国家领导人或政治领袖的教育思想为主旨的.而在建国后的中前期,教育方针干脆就是国家领导人的语录或题词,具有“钦定”的特征。二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主旨是要发挥教育的政治功能,强调教育应该完全或无条件地政治服务。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教育方针的领导人个人思想有越来越淡化的趋势。四是教育在现实的活动中越来越回归本质、凸现主体性的情况下,教育方针对教育现实活动的规范和主导,有越来越减弱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