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人物並不是環境的消極產物,而是反作用於環境的積極因素。烏克思說:“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助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這就是說,不能只看到環境對人的影響,也要看到人對環境的能動作用。列寧更明確地指出:“人給自己構成世界的客觀圖畫他的活動改變外部現實,消滅它的規定性(=變更它的這些或那些方面、質),……”因此,不僅典型人物自身相對於其他人物來說是一個積極的環境因素,而且他的活動必然地作用於環境,引起環境的變化。在敘事性文學作品中.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直接推動情節的開展,造成與周圍人物關係及環境條件的變化,就是其表現之一。歌劇《白毛女》中喜兒的變壓.逃走、復歸、伸冤、雪仇,她的反抗性格的形成,直接影響著楊各莊及其人物關係的變化:大春參加八路軍,人民群眾憤激、覺醒,土改工作順利進行,具體體現了典型人物對環境的能動反作用。總之,典型人物與典型環境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離開了典型環境,朗無從產生典型人物;而沒有典型人物,也無所謂典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