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原始人類的生產力極其低下,原始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具有很強的實際功利目的。正如魯迅先生所指出的那樣:“原始人沒有十九世紀的文藝家那麼有聞,他的畫一隻牛,是有緣故的。”許多藝術史家的研究表明:各種藝術的產生與原始人的勞動需要有著緊密的關系,有些甚至就是勞動中的一個環節,—個組成部分。例如,畢歇爾認為:“勞動中身體動作如果做得有節奏,就會員有效而且最不易發生疲倦。……人們在集體用於勞動時,須得有節奏地配合他們的動作,以便把這些動作有效地聯系起來。有節奏的工作到了高度筋肉緊張時.他們就發出哼哈哎喲的聲音。原始人在這些聲音上附上一些字,隨后又在聲音與聲音的空隙中填些別的宇,結果就是詩歌。”魯迅在《門外文談》中也表述了這一思想,他說:“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能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須發表意見,才慚漸的練出復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抗育抗育’,那麼,這就是創作;大家也要佩服,應用的,這就等於出版;倘若用什麼記號留存了下來,這就是文學……”《淮南子·道應訓》中也曾記載:“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此種勞動的情景,也說明了藝術起源與勞動需要的緊密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