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倡導“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

學生的學習有多種方式,按學習進行的形式可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按學習者對整個學習過程的控製程度可分為自主學習和他主學習;按新舊知識經驗相互作用的情況可分為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按學習中的組織形式可分為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學習方式非常重要,它決定了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最後會成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學習方式有不同功能,不能簡單地肯定一種學習方式而否定另一種學習方式。互動共振教學需要學生採取主動、自主的學習方式。

柏林工大的教育專家杜霖先生形像地把學習比作“呼吸”的過程,強調學習者不僅要“吸進”還要“呼出”。他指出:“學習的核心是‘呼吸’,伴隨著思考和分析,把記憶的東西進行融合、轉化成實際問題和任務,然後去解決問題”。完整的學習過程至少應該包括思考、記憶、表達、傳遞以及行動。 “呼吸”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實踐。學習理論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學習途徑有聽覺、視覺、聽覺加視覺、自己動手實踐等,其學習效率分別為:聽覺20%,視覺30%,聽覺加視覺50%,自己動手實踐90%。職業學校學生可在一體化教室、實驗室、工廠、車間等實際操作環境中進行“手腦並用”的學習。

(二)要與學生交流溝通,不要簡單說教指教

互動共振教學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和全面素質的提高。能力和素質的形成,必須依賴學生的主動實踐,交流溝通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有效手段。互動共振教學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人。不把學生看成“接受者”和教師講解的“聽眾”;教師也不是“給予者”和教案劇的“演員”,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對外界事物的認識過程中,只有學生自己觀察、聯想、想像、推理、判斷和分析思考,才能內化為自己掌握的知識,從而實現自身素質的提高,這一過程其他人替代不了。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舞台”,教師是幕後的“導演”。要促進學生主體的發展,課堂教學就要精心設計學生的主體活動,讓學生真正學起來、主動學起來、創造性地學起來。